新闻速递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速递

我实验室承担的中科院先导专项B项目季度汇报顺利召开

    2025年2月28日,先导专项B项目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阶段性成果汇报与专家咨询会,国内生物医学工程、低温医学领域权威专家齐聚一堂,听取项目进展汇报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会议聚焦大尺度器官低温保存与复温的核心技术突破,为项目后续攻关及临床转化奠定重要基础。我实验室赵刚教师作为项目四负责人并组织召开此次季度汇报会议。

    


    本次会议汇聚了多位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项目最新进展及技术难点。中国海洋大学的赵呈天教授、中山大学的姚清河教授、中国矿业大学的程延海教授、合肥工业大学的高才教授、王旭迪教授和王峰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王健君教授、张飞龙教授和王磊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刘爱萍教授与何立群教授参加本次会议。


    会上,项目负责人赵刚教授及三位课题负责人王磊教授、张飞龙教授与刘爱萍教授分别汇报了研究进展

    首先项目负责人赵刚教授介绍了项目总体框架,并重点展示了三个子课题的进展:多路蠕动泵与注射泵并行输出实验装置已成功搭建,大尺度器官均匀降温模块和复温模块的模拟模型及实验平台初步完成。下一阶段将聚焦多模态降复温技术的协同优化,推动实验验证向复杂器官体系延伸。


    王磊教授介绍其团队通过3D打印技术构建了厘米级多尺度血管网络,并成功体外分化出肠类器官。液路系统的流量测试与关键部件优化取得进展,下一步将结合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技术,对蠕动泵头的弯曲度、滚轮数量等参数进行精准优化,提升流体控制效率。


    张龙飞教授汇报称,大尺度器官均匀降温模块原型机已完成压缩机、液氮泵、温度传感器等核心部件选型,主控系统设计与实验平台搭建同步完成。团队将重点验证复杂器官体系的均匀降温效果,探索多物理场协同作用机制。

    刘爱萍团队针对巴马猪心脏和肾脏的尺寸特点,设计了适配的圆柱形复温腔室,集成螺线管线圈与高精度温度传感器;同时,对微波发射单元的天线阵列、相位参数等进行了定向优化,致力于实现更高精度、更宽频带的均匀加热。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项目组的前期成果,同时围绕技术难点与临床转化需求提出关键建议多位专家指出,当前研究依赖模拟仿真,需引入复杂器官体模或真实样本(如心脏、肾脏)验证降复温均匀性,并明确保存温度、时间及低温保护剂的毒性评估。专家建议探索并联驱动器设计以稳定流量输出,关注血管网络有序性对热传递的影响,同时需论证微波复温均匀性及多区域独立温控可行性。针对液氮降温方案,部分专家提出可结合热电技术提升控温精度。

    项目首席专家总结指出,团队需加快从理论模拟向真实器官实验过渡,攻克复杂脉管系统对热传递的干扰问题,并量化设备降复温性能指标(如样本尺寸、保存时长)。

    此次季度汇报会议全面展示了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各课题在多模态降复温实验平台搭建、流体控制优化、大尺度器官均匀降温技术及高精度复温系统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项目组的前期工作,同时围绕多模态降复温协同增益验证、真实器官实验验证、热传递机理优化及复温均匀性提升等核心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会议强调,下一阶段需加快从理论研究向真实器官实验转化,突破复杂脉管系统对热传递的干扰,进一步量化设备性能指标,以确保技术的稳定性与可行性。项目组将结合专家意见,持续优化实验方案,加速推进关键技术攻关,为器官长时低温保存及复温一体化设备的临床应用奠定坚实基础。